林长制赋能绿色发展 “植”此青绿 绘就生态文明新画卷
2022-11-28 点击数: 0

八百里秦川,南倚巍巍秦岭,林海茫茫,北跨汤汤渭水,草木葳蕤,从古至今,这片土地物阜民丰,动植咸集。步入生态文明新时代,为念好守绿、护绿、用绿、增绿、活绿的“绿色发展经”,打好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牌,继河湖长制之后,林长制在西安开始全面推行。自2021年以来,全市创新探索林长制工作,做足“林”的文章,发挥“长”的效能,探索“制”的创新,形成了“123456”林长制西安模式,一幅“‘植’此青绿”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在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代不断激活新“森”态。图片

秦岭保护区 王健/摄

增绿,铺就生态底色

走进鄠邑区林木种苗工作站的苗圃,上千亩的苗圃区内种植着六七十万株种苗,有常见的石楠、紫薇、玉兰、大叶女贞,也有从外地引进的木瓜、造型罗汉松、苏格兰金链树、亚当斯海棠等优良品种,虽然已进入冬季,苗圃内的大多植物开始落叶,但一片黄、一片红的景色穿插在其中别有一番韵味。

“近年来,种苗站先后完成了公益林工程、‘大绿围村’建设项目、秦岭北麓违建整治复绿、天然保护林工程等全市各项林业重点工程的供苗任务。” 鄠邑区林木种苗工作站副站长赵旭介绍说,种苗站繁育的各类树木幼苗除了用于植被恢复、退耕还林重点区域造林、城镇美化等生态建设工程,为全市提供了大量林木资源外,还在秦岭林区新建了秦岭红豆杉繁育基地。

记者跟随赵旭来到位于涝峪的秦岭红豆杉繁育基地,漫山遍野的小树苗整齐排列,放眼望去根本看不到头。只见巡护员王小平正驾驶着一台电动旋地机忙着在林间翻土,“眼下进入冬防期,基地的重点工作就是防火,抽空我给地松松土,给来年的育苗做准备。”王小平说。

“以前山上种植的大都是松材,但由于病虫害较多,这里在2020年冬季就改建成了秦岭红豆杉繁育基地。红豆杉是秦岭保护植物里面的旗舰物种,属常绿乔木,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药用价值、景观价值、木材价值,因此基地的建设不仅得到了省市相关部门的支持,周边的村民也都愿意参与进来,跟王小平一样,从村民变身森林‘巡护员’。”赵旭说,截至目前,红豆杉基地占地300亩,共栽植秦岭红豆杉7.3万余株,利用红豆杉林下空地,栽植映山红杜鹃15000株,容器育苗培育红豆杉、油松、侧柏等30万余株。未来,秦岭红豆杉的种植面积将不断扩大,为推进城乡绿化提供有力支撑。

记者了解到,随着林长制的全面推行,西安市不断扩展绿色生态空间,加快造林实施步伐,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大前提下,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把道路、河流堤岸、社区和新农村建设作为开展义务植树的主战场,全市每年共有400多万人参加,完成义务植树1200多万株的工作量;同时加大古树名木保护与繁育,累计繁育古树名木树种44种,促使西安市古树名木的优良基因得以延续;严格落实省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秦岭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成功申报并开工,加快推进秦岭区域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和复绿工作,今年,计划完成秦岭北麓植被恢复工程4300亩,通过不断增绿,铺就全市生态底色。

图片

秦岭红豆杉基地培育的红豆杉树苗长势正旺

用绿,带动山青民富

进入秋冬季后,一些地处林区、山中的农家乐大多开启了“休整模式”,但对于农家乐经营者陈雁林来说,从今年起,自己压根就不敢闲下来,因为有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他担起责任,容不得丝毫懈怠。

变化源于林长制的实施。今年4月26日,西安市发布1号总林长令,明确全市2022年林长制工作五方面14条重点工作任务和主体责任。全市市、县(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林长制体系全部建立,共设立市级林长6人,县(区)级林长171人、镇(街)级林长834人、村(社区)级林长2657人、护林员1856人,实现了涉林区县四级林长制全覆盖。如何解决林木管护难题?鄠邑区在西安市四级林长的基础上,又延伸出了培育“民间林长”共同管山的新路。

在山里住了半辈子的陈雁林就被聘为首批“民间林长·民间网格”成员。自担任民间林长以来,除了日常的森林保护宣传外,陈雁林还会在经营农家乐的闲暇之余,手握着一根长木棍到自己屋后的山上巡查。发现树木有病虫害、野生动物活动踪迹等情况都会向林业部门及时汇报。夏天农家乐住的客人多时,他还会组织客人在山脚下捡垃圾,哪位客人捡得多,陈雁林会毫不吝啬送上一个大果盘做奖励。

李顺祥是陈雁林的邻居,跟陈雁林一样,既是一家民宿的经营者,同时也是一位民间林长。见到李顺祥时,他正在自家民宿门口的展示架上整理着各种关于秦岭生态保护的宣传册。自从有了新身份,他不但自学了如何进行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和林区内的“五乱”行为等知识,还主动向住店的客人宣传。平日里,他没事儿就抬头望望山头,时刻准备着一旦发现异常及时上报。

李顺祥告诉记者,八里坪村靠近朱雀国家森林公园,村里搞农家乐、民宿经营的人家都很清楚,大家到村里来吃饭、住宿,看中的就是这里的环境。现在村里每一户农家乐、民宿全部都挂上了民间林长的牌子,对于这个新身份,大家都很认同,而且发自内心感到光荣和自豪。民间林长一头连着生态保护,一头连着市场经营,是“生态”与“富民”的结合点,山青才能民富,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把生态保护好了,客人才愿意来,大家的生意才会越来越好。

的确,正如这些民间林长所说,“民间林长·民间网格”作为林长制的补充,构建起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联动模式,打通了森林保护的最后一公里。下一步,首批311位民间林长的规模将不断扩大,这一创新举措将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秦岭生态的保护中来。

图片

无人机视角下的鄠邑区秦岭保护总站 王健/摄

管绿,用上“智能大脑”

“护林员您好,请问您今日管护范围是否有外人进入?是否有其他异常……”“报告数据中心,今天管护区内无外人进入,无其他特殊情况。”在鄠邑区秦岭保护总站的数据中心内,工作人员与基层网格护林员像这样的实时连线,已成监管日常,连线的同时管控中心的大屏幕上,工作人员通过“电子围栏”实时查看保护区内管控情况。

2021年,鄠邑区保护大秦岭的总平台“一站三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开启了“数字秦岭、智慧管山”新模式,构建起了“天空地”立体化管护体系,数据中心运用大数据、云计算、AI识别等数字化手段,集合秦岭区域各类数据,初步实现了秦岭保护区内的可视、可查、可控。目前,智慧秦岭监管系统已经进入到了3.0时代,通过电子沙盘在数字秦岭综合管控平台上形成林长制全息作战图;通过正在测试的“五乱”自动识别系统,设置在林区的摄像头捕捉实时异常画面并进行后台分析,及时发出报警;架设在林场内的红外相机,能够对野生动物实时监测,并利用无线网络实时上传图像;通过红外监测烟感,对森林火情实现实时巡查,管控全天时、全覆盖。

鄠邑区在“管绿”上采用的智慧新模式,是全市林业资源智慧管护的一部分,自林长制工作推进以来,西安市在把“责”落实、把“制”完善、把“林”护好等方面,取得了明显实效。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林长制建设进程中,不断打破信息孤岛、数字壁垒,更好实现数据共享共管、信息互融互通,不断筑牢全市绿色生态屏障。

近年来,西安市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引领,创新提出了“123456”工作模式,细化基层林长责任,完善工作流程,强化内部建设,形成“一级管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积极推进林草资源保护工作。全市森林覆盖率已达48%,在北方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一,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三位,先后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

来源|西安日报
记者|龚伟芳

监制|赵侠
制作|边磊


图片

上一篇: 陕西:绿水青山绘就幸福底色
下一篇: 陕西:守住绿水青山 换来金山银山